2025-10-29 17:05|来源:投资界 阅读量:19497
在深圳,总有一些地方像“隐藏副本”,平时想不起来,一通地铁就华丽转身。
沙井、福永、观澜都是这样,从“边缘地带”变成很多人的安家选择。
而在宝安,也有这么一颗被严重低估的“遗珠”——石岩。
随着6号线开通、13号线被千呼万唤,石岩终于重新进入大众视野。
有人说它偏,有人说它旧,其实人家有山有湖、环境不赖,甚至还低调当上了“宝安*街”。
今天,来重新认识石岩。
01
石岩究竟有多偏?
石岩本地人会苦笑回答:“虽然这里也是宝安,但是我们习惯把去新安才叫作‘去宝安’。”
是的,在本地人看来,石岩像是被悄悄遗忘的角落,甚至有人调侃这里是“宝安的关外”。
很多人*次踏进石岩,大概都会跟我一样,恍惚一愣:是不是到了东莞?
路边随处可见的城中村、机械轰鸣的厂房、整齐却拥挤的工厂宿舍……
一眼望去,仿佛一幅还没完全拼好的城市拼图。
正如网友形容的那样:“来到石岩,就像突然回到了老家的县城。”
石岩的个性如同这街景,一半是工业园,一半是城中村。有点乱,有点吵,但却莫名真实。
石岩没有扎堆的大型商场,真要逛街买东西,还得坐一段地铁去红山或凤凰城。
心态好的朋友说:“石岩在用安静和距离,帮你守住钱包。”
心态炸裂的朋友可能会留下三个字:“山旮旯。”
确实,石岩的位置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—— 石岩石岩,两块石头一座山。
北面大雁山、东面简坑岭、南面阳台山,三面环山,这里是山间的一片盆地。
阳台山
石岩湖水库
正因地形如此,才会明白石岩人对13号线的望眼欲穿。
通勤,是无数石岩人的痛,6号线开通之前,出门基本靠挤公交、拼打车。
一句“去哪都是进城,车还经常叫不到”,道尽多少无奈。
可期待之中,也夹杂着一丝现实忧虑:“要开通地铁了很开心,但又担心房租还能不能承受得起。”
02
尽管石岩总被调侃成“山旮旯”,但是它的青山绿水,在深圳算是独一份的存在。
住久了的人都说:“这儿节奏舒服,出门就是绿道公园,很适合生活。”
说它是“宝安后花园”,名副其实。
作为宝安面积*的街道,石岩近半土地是水源保护区,阳台山主峰也坐落于此。
这里没有大型商圈的喧嚣,却拥有一条30.8公里的石岩湖绿道,贯穿湿地、公园与水库,成为骑行、慢跑、散步的理想去处。
每年秋天,陌上花公园的粉黛花海如约绽放,吸引不少人专程前来。而587米高的阳台山,登顶可远眺城市与山水,是名副其实的“城市氧吧”。
对了,2018年时,石岩还拿下“森林小镇”称号。
许多人在这儿一住就是二三十年,麻布、浪心、罗租...看中的正是这份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。
十来年前这里还带着村镇气息,如今随着新社区、体育馆陆续建成,地铁不断推进,绿道持续升级……
相比遍地高楼,石岩更保留着一份质朴与宁静。
03
石岩的底气,不只在青山绿水之间,还沉淀在厂房车间。
虽然偏僻,却藏着一个让人惊讶的身份 —— 宝安实打实的“工业*街”。
2021年,石岩街道工业总产值突破了2036.3亿元,成为宝安*工业总产值跨过2000亿大关的街道。
这是什么概念?
在深圳公布的2021年度成绩单中,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,石岩以一街之力,贡献了全市总量的1/20。
看似不起眼的街道,实则是驱动深圳工业的强悍引擎。
这份实力从哪来?答案就写在那片挤满厂房的土地上。
从上屋到水田,官田到应人石,石岩的十个社区里,足足挤下了252个产业园区和6000多家工业企业。
从*到第五工业区,再到各种专业园区,电子、新能源、五金制造……可谓琳琅满目,无所不包。
值得一提的是,石岩的产业版图并非大而全的简单堆砌,制造业31个大类中覆盖了27个门类,是深圳制造业“全链条能力”的重要载体。
其中,小家电巨头艾美特、锂电领军企业欣旺达、电子制造“隐形强者”恩斯迈,还有创维、亿和、拓邦、裕同……这些低调的实力派,不声不响,也少见于新闻,却是产业链中实打实的产业龙头或“隐形冠军”。
或许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,石岩的“工厂”大都偏传统和低端。
如今确实仍然大量存在,不过,石岩早已今非昔比。
你肯定想不到,不太起眼的石岩,截止目前已拥有104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516家专精特新企业及149个各类创新平台。
如今石岩的定位是“新型工业化示范区”,主打科创,还定下了2030年工业总产值破“万亿”的“小目标。”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石岩今天这份厚实工业家底,可不是凭空而来。
它的故事,得从四十多年前深圳那份“001号"协议说起。
04
1978年,石岩公社上屋大队与深圳轻工业进出口公司、香港怡高实业,联手签下深圳市“001号”合作办厂协议。
石岩出人力,香港出资金、设备和原料。就这样,*批、深圳*家“三来一补”企业——香港怡高发热线圈厂,在石岩诞生。
一纸协议,推开了一个时代的大门。
当时石岩上屋电业是深圳特区*个外资企业,石岩还是台商投资的*站。
随后几年,深圳多地纷纷借鉴“石岩上屋模式”,转向制造加工。
1986年,石岩已吸引投资近2793万元,建成6个成熟工业区,引进设备价值9450万港元,办起29家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还有村办企业33家。
从制衣、玩具,到电子元件、钟表……一批批“石岩制造”走出国门,远销欧美、日本、东南亚和中东。
除了抓住时代机遇,石岩的"地利"也恰到好处。
上世纪90年代,艾美特工厂选址石岩,其创始人蔡正富曾坦言:“石岩确实偏僻,但工厂本来就不该挤在市中心。”
而且石岩却并未与深圳脱节,前往宝安、罗湖、福田、南山,交通不算麻烦,恰到好处的距离,反倒成了制造业落地生根的优势。
更让企业安心的,还有来自当时宝安实实在在的支持。
蔡正富至今仍清晰记得:“那时交通还不便利,但区领导果断承诺 —— 两年内开通宝石路!”
1993年,宝石路如期通车,承诺没有落空。
一条路,牵动了一座厂的命运。轰鸣的机器和往来的货柜,也连起了石岩与世界的距离。
片区发展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的情况不少见,石岩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可持续和与时俱进。
它的故事始于1978年深圳那份“001号”协议,一路从“三来一补”走向高端制造,不断升级却从未掉队。
可以说,石岩的发展史,就是一份深圳工业的微缩样本。
从制造到智造,从工厂到科创,这份穿越周期的底气,正让石岩走向更远的未来。
深圳*家三来一补企业化身成了劳务工博物馆。
石岩大大小小的工厂,塑造的不仅是石岩的经济版图,也编织了石岩人具体而微的生活日常。
什么“001号”协议、“万亿计划”,或许都过于宏大,留下印记的是那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和场景。
对曾在这里生活过70、80、90后来说,石岩更多意味着流水线的光、旧厂房的风,和一代代打工人的青春。
恩斯迈、创维、艾美特、欣旺达……这些名字不只是企业名录,更是无数人上下班打卡、领工资、结识工友的日常现场。
如今,厂房虽旧,记忆犹新。
走出车间,生活才真正开始。
曾经石岩会堂是当年的“文化中心”——谁没在这儿看过几场电影,参加过几次联欢?
会堂门口的广场,一度是年轻人约会、阿姨跳舞、小孩追逐的聚集地。
不知从何时起,石岩会堂门口成为了地铁13号线的工地。
还有石岩街市、石岩万联、宏发大世界等地方。
买衣服、挑日用品、周末逛一逛,柴米油盐全在这儿解决。
它们虽不豪华、不新潮,却实在,也承载了几代人真实的生活轨迹。
这些地方,共同拼成了石岩的底色。不那么光鲜,却充满奋斗的温度与人情的厚度。
石岩不是许多人印象中那个光鲜的深圳,但正是这份“不像”,成就了它的特殊。
随着交通升级、城市更新与产业更替,这里在悄然变化。
它没有停留在“被遗忘的角落”的叙事里,而是在扎实地走向“科创新城”。
更要紧的是,石岩要山有山,要水有水,也为无数人提供了一个奋斗与生活可以并存的现实选择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